“5·18”,舞台和时间属于博物馆 舞台背景图片
非常声明:本文为新华网客户端新媒体平台“新华号”账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新华号的立场及观点。新华号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5月18日,第44个国际博物馆日。这一天,全球博物馆人通过举办各类活动主题,共同聚焦壹个事关人类社会发展的宏大主题——
“致力于平等的博物馆:多元与包容”。
这一天,舞台与时间属于博物馆!
主题:引导社会关注、重视博物馆社会作用,支持多元文化包容发展,推动不同文明、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个体间的平等和相互尊重,倡导博物馆资源共享,保障公众获得姿势与谋求发展的基本权利。
现在,“国际博物馆日”中国主会场选在南京博物院。由于仍在疫情防控期,主会场第一次采用线上线下融合传播的方法,通过5G网络全程直播。让记者带着我们“云游”一番——
01、直击: 南京主会场
新华社、江苏省卫健委与江苏省人民医院给南京博物院捐赠了一批反映聚力助援抗疫的代表性物证资料。 王炜 摄
5月18日清晨,南京市民早早地来到南京博物院门口排队入场。常态化疫情防控阶段,前来参观需要提前预约。出示身份证、健康码,经过体温检测,我们有序进场。约120人在南京博物院小剧场见证了一场特殊时期的非常开幕式。
上午9:30,仪式准时最初,并通过5G网络和新华社分会场连线。开幕上,国家文物局局长刘玉珠说:
我国博物馆进入历史上最好的发展时期。“十三五”以来,我国博物馆发展总体呈现出四个特征:普惠均等成为我国博物馆显著特点,多元融合助力博物馆功能与作用彰显,改革创新推动博物馆现代化、情商化进程,探讨互鉴指引博物馆迈给世界舞台。
2020年是“十三五”收官之年,是综合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实现之年,对于博物馆人来说,也是承上启下的决定因素一年。大家要综合推进博物馆领域改革发展,更好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
刘玉珠同享数据:
截至2019年底,全国已备案博物馆达5535家,比上年增加181家,其中非国有博物馆1710家。全年举办展览2.86万个,教学活动主题33.46万场,接待观众12.27亿人次,比上年增加1亿多人次。
开幕式上,公开了2020年度“全国最具创新力博物馆”、第十七届(2019年度)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项目评选活动主题获奖名单;由中国博物馆协会和中国移动咪咕平台联合推出的“《博物馆在移动》5·18文创节”启动上线;由国家文物局指南,中广联合会交通宣传委员会、江苏省广播电视台联合多家博物馆开展的“百城、百台、百人、百物为国宝代言”项目启动;国家文物局和新华社首个新型情商传播合作项目—— “国云展”平台启动上线。
以往,博物馆售票排长队、精品展览网上争相预约、好不要易进了展厅却只能看见“人头攒动”,此次“国云展”上线,整合了丰富的博物馆数字展览类型,包括图片文字展览、全景展览、虚幻三维展览等,同时结合文博直播,实现“人在家中坐,动动手指就能让陈列在建筑中的博物馆展览‘活’起来”的效果。
键盘侠在直播平台插话:“之前隔着玻璃看展还要避免反光,今年点点展览图片,所有细节尽收眼底。”
简短的开幕式后,我们来到博物馆展厅。这里正在展出南京博物院联合国产8家文博机构共同策划推出的主会场专题展:“融·合:从春秋到秦汉——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多元和包容”,这也是“国云展”平台第壹个以5G技术方法开幕的展览。
一进展厅,左侧的两尊秦代兵马俑最为吸睛。只见铠甲武士俑身穿交领右衽长衣,外披铠甲,腿扎裹腿,头绾圆形发髻。跪射武士俑呈跪射知识,束发并挽成偏斜的发髻。他身披铠甲,面部表情严肃……
观众南京医务工作者黄女士插话:“上次去西安秦始皇帝陵博物院,也不能这么近地去欣赏兵马俑,但是这次,只隔着一层玻璃,几乎是零距离地与兵马俑打了个照面。”
观众南京市六合区居民虞先生插话:“南京博物院联合国产八大博物馆推出的联展让大家在一处就能看到多家博物馆的镇馆之宝,机会难得。多地融合办展,好!”
非常环节:新华社、江苏省卫健委与江苏省人民医院给南京博物院捐赠了一批反映聚力助援抗疫的代表性物证资料。其中,有一件抗疫医护人员运用的防护服格外引人注目。
江苏省人民医院副院长刘云动情讲述:
这件防护服上有大家全部医护人员的签名。在武汉战疫一线的时候,大家平均会穿上4至6小时不吃不喝,而在进行ECMO手术时,医护人员更是要穿10个小时以上。208名医务人员,2月13日奔赴武汉前线,先后接管了武汉市第一医院与金银潭医院的重症监护室,一共奋战了61天。这些捐赠物承载了医疗队全部人的记忆。
02、聆听:主旨论坛“文博之声”
南京博物院主场活动主题现场
博物馆自诞生起,就寄托并承载了人类太多的姿势和想象。当天下午主会场举办的主旨论坛,阐述了博物馆平等、多元与包容的价值观,吸引着全球文博界的关注。让大家竖起耳朵,一同听听当下最前卫的“文博之声”。
国家文物局副局长关强:博物馆要主动走出“象牙塔”
我想,如果一位古埃及的农夫、或者一位宋代的金石学家穿梭到今日,一定会惊讶于现代社会广泛存在着博物馆这样一种公共机构:她收藏、保护、研究并展示人类创造的各种有形与无形文化遗产,不以营利为目的给最广大的社会公众放开。现代博物馆在创立之时,就是打破姿势垄断,破除社会不平等的有力举措,是尊重个体、启发民智、展示多元、包容万物的重要公共文化机构。今日,博物馆以更主动的姿态走出“象牙塔”,积极承担更多社会责任,参加社会建设,在世界的经济、政治、社会、文化领域中扮演更积极的人物。
国际博协副主席阿尔贝托 • 加兰迪尼:博物馆道德价值观是时代参考
国际博物馆日强调博物馆不仅是进行文物保护、开展探讨、举办展览与教学的场所,也是参加事务、进行跨文化对话、凝聚社会与达成与解的场所。博物馆涉足大家时代的决定因素问题。
存在已久的博物馆道德价值观是大家在当前这个时代的完美参考。为了让世界变得更美好、更可持续,博物馆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必不可少。
上海博物馆馆长杨志刚:时时不忘“平等”
博物馆是现代民主、平等观念的产物,也伴随着民主、平等观念的持续演进并处于不断发展之中。现在国际博物馆日的主题“致力于平等的博物馆:多元与包容”,提醒大家时时不忘“平等”这一博物馆的核心价值,并以放开的胸怀涵养更多元、更包容的博物馆文化。
英国维多利亚与艾尔伯特博物馆馆长崔斯川姆 • 亨特:观众成了博物馆的直接合作伙伴
过去十年,博物馆大力投资数字技术的部分原因是当人们在平板PC上看到艺术作品时,会想走进博物馆看看原作。今年,博物馆运用这项技术的方法略有不同。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大家直接用虚幻展厅替代现实的展厅,而不是像以前将虚幻展厅用作一种推动参观的方法。观众的答复帮助博物馆从头构想其人物及藏品的作用。借助于技术的便利,观众,非常是年轻观众,正在寻觅和博物馆互动的新方法。观众成了博物馆的直接合作伙伴,他们正在推动博物馆的创新。
韩国国立中央博物馆馆长裴基同:从头树立博物馆的追求目标
社会差别越大,被疏远的群体越多。博物馆的使命是追求人类与平和繁荣,此时,大家必须做一些卖力,以减轻被疏远的群体所故事的痛苦。现在主题的宗旨就在于,深思当今社会所面临的危险,从头树立博物馆应该追求的目标。尤其是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大家要保持国际文化探讨与沟通,从头审视博物馆的社会功能和人物,为人类普遍价值做出贡献。
03、云游:线下有限 线上畅游
展厅左侧的两尊秦代兵马俑最为吸睛
主会场城市南京举办270场活动主题的同时,各地博物馆也纷纷拿出好戏登台。因眼下还处于疫情防控期,各博物馆的线下预约名额有限,为答复我们的参观热情与期待,博物馆继续约大家“云上见”!
中国国家博物馆:
这两天,“国博君”连续举办“云逛国博:走近中国古代瓷器”“高山景行 斯文在兹——解读孔子文化”“国博衍艺:讲好文物里的经历”等多场直播活动主题,和观众在云端邂逅。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君子与而不同。”……国博以“高山景行——孔子文化展”为主题,分别展示“孔子的生平和思想”“儒家学说的形成和发展”“儒家学说的国际传播”“孔子题材艺术作品”4个部分,汇集自新石器时期至当代的珍贵文物、古籍以及艺术品240余件(套),总共700余件,在“国际博物馆日”前夜奉上了这道优秀传统文化大餐。
5月18日午后,“国博衍艺:讲好文物里的经历”在“国博衍艺”淘宝账号、咪咕圈圈等平台开启直播,把藏在文物与文创背后的经历讲向我们听。
恭王府博物馆:
恭王府博物馆带来的是专场直播活动主题“云讲国宝”。恭王府博物馆馆长冯乃恩出面带着我们“云游”恭王府,“网红院长”单霁翔、央视“段子手”朱广权、电视剧《武林外传》中“吕秀才”的扮演者喻恩泰,与大家一起穿梭古今,感受流转千年的国宝魔力。
打开央视新闻直播平台、央视新闻客户端、哔哩哔哩网站、新浪微博、央视频、抖音、快手,搜索云讲国宝,就能在“云端”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魔力。
湖北省博物馆+惠灵顿中国文化中心:
海内外携手“云互动”也不在话下。惠灵顿中国文化中心通过微信公众号、Facebook等平台和外国兄弟同享了一段别出心裁的短视频:和文物摄影师“动脉影”共同开启国家一级博物馆——湖北省博物馆的体验之旅。外国兄弟们借助“观妙中国”(wonders of China)掌上博物馆APP,以虚幻实境的方法,重点“参观”藏有“镇馆之宝”的曾侯乙展厅。视频中,大量“微距”镜头、双屏画面、VR导航、360°虚幻实景等全面性数字手段的运用,让人身临其境,一饱眼福。
记者手记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文博事业发展,多次到博物馆调研考察。政策层面,国务院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文物工作的指南意见》,中办、国办印发《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关于实施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工程(2018—2022 年)的意见》《关于加强文物保护利用改革的若干意见》等系列重要文件……系列政策文件的出台,为新时代中国博物馆发展完善了顶层设计。
2016年11月10日,习近平给国际博物馆顶级别论坛致贺信时指出:“博物馆是保护与传承人类文明的重要殿堂,是连接过去、今年、未来的桥梁,在促进世界文明探讨互鉴方面具有特殊作用。”
新时代,我国博物馆的地位与作用日渐突显,迎来了重大发展机遇期。常态化疫情防控阶段的这个“国际博物馆日”,人们在云端线下游览博物馆的热情,也反映出人民群众对于美好生活的给往。
新时代,大家期待博物馆进一步讲好中国经历,影响有影响力的人群,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文明探讨互鉴,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做出应有的贡献。
《中国文化报》2020年5月19日第2版
刊发非常报道
《“5·18”,舞台与时间属于博物馆》
↓↓↓↓↓↓↓↓↓↓↓↓
记者:薛帅 王炜
责编:李扬